从维和作战到扎根故土
——记松原市公安局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局长王立强

  他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诉讼法学硕士,是松原市公安系统中少有的高学历者,但他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;

  他参加过海地维和,在硝烟弥漫、冷枪不断的岛国,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,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和平勋章。从海地回来,来不及洗去警服上海风的咸味,便身负组织重托,踏上了为家乡建设保驾护航的征程;

  面对家乡父老,他用为民执法和守身自律,树立着勤廉形象,保卫着一方平安。

  他就是王立强,现任松原市公安局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局长。

  执著的警察梦,崇高的爱国信念,让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

  “我是农村孩子,从小就崇拜人民警察。”王立强说,“穿上警服执法为民,是我最大的梦想和人生目标。”

  2006年至2009年的三年时间里,王立强通过层层选拔,成为一名联合国维和警察,被派往海地任务区。395个日日夜夜,他经历了7.3级地震、枪战、流弹、疫病、水土不服……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他用坚韧顽强、奉献牺牲、务实勤奋、智慧工作的精神风貌,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警察的专业和敬业,诠释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情怀。

  海地地震后的14天,王海强和他的战友们第一个出现在震区的孩子们面前,带来救命的水、食物,让他们住进了温暖的帐篷。

  “我以你们为骄傲,你们的杰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你们国家形象和地位的提升。”这是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埃德蒙德·穆莱特对王立强同志和他的同事们的高度评价。

  回归故土,为民情怀,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

  从战乱频发的海地回归祖国的怀抱后,王立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——松原。2013年,他到松原市公安局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担任局长。那时分局里警力不足,设备落后,王立强自上任第二天起,便领着局里的干警开始了走访之路,沉到11个行政村、2万多人口中访民情、解民难、帮民需。

  辖区内有一个“上访老户”,每到敏感节点必组织人集体进京上访。面对这根“硬骨头”,王立强为其在辖区企业内安置了工作,使其找到了社会价值感,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,从而停止了上访。这一信访难题终于得到解决。

  分局地处偏远,王立强以单位为家,年节值班必在岗上。2013年,吉林省公安厅部署开展人口普查工作,他带领民警走村入户开展人口信息采集,一干就是5个月。

  多年来,辖区内的大房村抗旱设施严重不足,村里的百姓基本靠天吃饭,遇有干旱,只能眼瞅着减产。王立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实地踏查了大房村现有的抗旱设备,随后向松原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汇报,并协商解决大房村抗旱设备的问题。由于他们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,管委会高度重视,并很快划拨了两套水泵以及部分打抗旱井的资金。当时正值盛暑天气,是玉米灌浆期,两套水泵和抗旱井的投入使用,对当地百姓来说,是真真正正的及时雨。

  “这个局长是咱老百姓的保护神!”这是辖区百姓对王立强最质朴的评价。

  严格自律,坚守底线,他用一身清风正气博得了群众的爱戴

  在赴任分局前,王立强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:人民警察是要秉公执法的,老百姓的一针一线都不能拿。

  201457日,在走访中,王立强发现一位走失7年的老人,寄居在辖区内的宗家村。老人患有轻微智障,跟王立强说要回家,但说不清具体家庭住址。王立强根据老人的姓名,利用公安人口信息系统,花费17个小时,梳理了100多条信息,终于查明,老人是辽宁省黑山县人。民警们很快与老人的家人取得了联系,确认身份后,又将老人接到分局,细心安抚。第二天,老人的儿子杨先生为表达感激之情想请王立强吃饭,被婉拒后偷偷将300元钱放在了卫生间的香皂盒下,回到家后才打电话告诉了王立强。但王立强却用给手机充话费的方式把钱还给了他。

  中国维和警察荣誉勋章获得者、公安部一等功勋章获得者、松原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、松原市建市20年功勋人物、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、松原市第五届人大代表……17年间,种种荣誉加身,王立强却始终坚守自我,不忘初心。他说:“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荣幸,更为自己是一名公安干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。保卫家乡父老一方平安是我终生的使命。”

责任编辑: 吉林省纪委监察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