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仓部公”徐镃

 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徐镃(音zī)的官员,在致仕之际,唐昭宗题诗赠别:“解组归田履舄轻,天将五福畀康宁。四朝人物推耆旧,万古清风在典型。”这个让唐昭宗赞赏有加的徐镃是何许人也?

  据地方志记载,徐镃是浙江武义人,二十岁时被任命为仓部员外郎,因为勤于职守、秉公办事,五年后拔擢为仓部郎中。仓部是专门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机构,职责不可谓轻。徐镃刚接任仓部郎中,当时称霸一方、位高权重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派出使者向徐镃无理索取“奉献百缗”。面对使者的要求,徐镃断然拒绝道:“部库方虚,无可奉献!”使者大怒,威胁他还想不想当官了,开罪了李茂贞是不会有好下场的。徐镃大义凛然地回答:“不欲为吏,故敢如此!”使者索贿不成,只得悻悻离去。如果换成一个善于钻营的人面对使者,也许他正可利用这一机会,慷国家之慨,攀附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。

  虽然徐镃为官时间不长,但其刚正不阿、大公无私的品质时常令奸邪之辈退避三舍。辞官回到故乡后,他依然心怀百姓,体恤民情。他看到故乡的清溪,每当天降大雨时,水位上涨,洪水泛滥,而每当久旱无雨时,河流断流,农田龟裂,两岸百姓苦不堪言。徐镃义不容辞倾其所有,率领百姓兴修了一座水利设施——仓部堰。

  仓部堰是钱塘江流域见于记载的兴建最早的潜涵。针对清溪河道淤沙高积,水发则泛滥两岸,水小则潜行沙下的情形,徐镃命工匠在清溪底部砌筑了十多条集水廊道,均以石块垒砌,上铺石板再用泥封顶。其中一条为主道,并设十多条支道,“形如竹枝”,有主干有分支,主道汇集溪底潜流之水,支道将汇集之水分流到田间地头。仓部堰使下游万余亩农田得到了灌溉,并且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老百姓感怀徐镃的功德,尊称他为“仓部公”,将此堰命名为“仓部堰”,其所在村庄也被命名为“仓部堰村”,老百姓又在村口建庙奉祀徐镃,使他永为世人景仰。(董群)

责任编辑: 吉林省纪委监察厅 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版权所有:中共吉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吉林省监察厅
吉ICP备14004049号-1